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减灾与<b style='color:red'>发展</b>
  • 北京市
  • 季刊
  • 9693 次
火灾<b style='color:red'>科学</b>
  • 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安全科学
  • ISSN:1004-5309 CN: 34-1115/X
  • 标签: 学术刊物 火灾过程 细水雾 人员疏散 征稿简则 森林火灾 火灾科学
  • 简介:本刊由中科院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的亚澳火灾科学技术学会的会刊,宗旨是认识火灾发生和发展的机理,并发展火灾防治技术。刊登内容主要为:火的基本物理和化学过程;火灾动力学过程;主动和被动式防灭火方法与技术;火灾与人的相互作用;火灾风险评估与风险量化;火灾统计与调查;火灾安全设计;火灾安全立法;火灾安全教育等。服务对象是国内外火灾防治的科学、技术、设计、管理和教育工作者。

湖南生态<b style='color:red'>科学</b>学报
  • 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 环境科学
  • ISSN:2095-7300 CN: 43-1522/Q
  • 标签: 生态文明建设 地下水 浸提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重金属污染 植物 重金属
  • 简介:《湖南生态科学学报》为季刊,创办于1995年,曾用刊名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我省唯一一所由普通专科学校直接转为职业技术学院,也是湖南省高职院校学报最早获得正式刊号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并具有国际标准刊号。我刊一贯坚持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严格遵守党纪国法、无违法乱纪行为,本着坚持以反映农林生物、环境生态类学科发展为己任的办刊宗旨。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湖南生态科学学报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湖南生态科学学报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主要刊登国内外农业、林业、生物、环境、生态、预防医学等领域的研究论文、简报、综述,介绍上述学科各分支学科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文章。

中国安全<b style='color:red'>科学</b>学报
  • 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安全科学
  • ISSN:1003-3033 CN: 11-2865/X
  • 标签: 火灾 AHP 安全文化 煤矿 交通安全 安全评价 数值模拟
  • 简介:《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是为促进中国职业安全健康领域不断进步,完善安全科学技术学科体系,传播科研成果及制定有关政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载体。它是中国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领域的高层次学术性刊物,具有理论性、创新性、应用性及信息性等特点。扩版后更广泛的反映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经验和各种见解;增加了社会和行为科学及生活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报道,如灾害预防和减灾,风险评估、职业安全健康体系标准化、产业安全、大众安全、社区安全、安全文化建设等,使原来本刊所报道的传统的职业安全健康所涵盖的内容进一步得到延伸。 在报道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报道相关政策的论述,其宗旨是引导公众对安全与健康政策安全科技实践、安全活动技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大众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生存及其活动提供科学可行的依据;并鼓励和指导公众能掌握安全与健康的规律,能过上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和谐的生活。对于能提高对各种安全问题的了解和认识,以及解决问题方法的研究成果、原著仍将放在报道的重点。

中国安全生产<b style='color:red'>科学</b>技术
  • 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 > 安全科学
  • ISSN:1673-193X CN: 11-5335/TB
  • 标签: 火灾 危险化学品 煤矿 安全评价 应急管理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安全管理
  • 简介:《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是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科技期刊,定位于"国家级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性杂志"。本刊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为技术支撑,编委会成员由中国工程院院士(9名)和正高级职称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及各个行业安全生产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安全管理专家构成,形成强大后盾的专家队伍。   本刊创办于1982年,与我国的安全生产事业同步发展,历经《劳动保护科学技术》、《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一直处于我国安全生产领域的发展前沿,始终如一地 遵循为全国安全生产和安全科技工作服务的方针,全方位地报道和宣传安全生产科学技术领域的先进理论、技术、成果和经验,得到了广大读者的信赖和支持。   办刊宗旨:加强安全生产的基础研究,围绕安全领域重大课题,特别是安全工程理论、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等方面的技术,侧重于安全科学技术和理论研究探讨。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加大安全科技的推广力度,注重实用性和导向性,面向科研,面向企业,及时推广国内、国外的最新成果,为加快我国的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切实起到窗口作用。